生活资讯
张爱玲色戒 、张爱玲色戒
2023-04-05 01:38  浏览:48

色戒是谁写的 色戒的作者是谁

1、《色戒》是1997年花城出版社出版出版的小说,作者张爱玲1950年创作,30年后才发表在她的这个子集《惘然记》中。作品主要描述1930年末,一位女知识青年,化身刺客,企图用美人计,刺杀汪精卫阵营中一位高级特务,双方在政治、权谋、性之间尔虞我诈的故事。

2、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1日左右),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中国现代女作家。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创作英文小说多部,但仅出版一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1995年9月在美国洛杉矶去世,终年75岁。有《张爱玲全集》行世。

张爱玲写色戒到底是想表达什么

《色戒》是张爱玲小说中,少数以前卫手法探讨女性心理及情欲的作品,描述1930年末,一位女知识青年,化身刺客,企图用美人计,刺杀汪精卫阵营中一位高级特务,双方在政治、权谋、性之间尔虞我诈的故事。

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色·戒》写于1950年,故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的上海,一群进步青年为刺杀汉奸特务头子易先生,派出最漂亮的女子王佳芝实施“美人计”。但在刺杀就要得手之际,剧情却戏剧性地发生逆转——王佳芝在老易为她买钻戒的过程中深受感动而改变初衷。

这部小说深得张爱玲的喜爱,她虽然在1950年就完成书稿,但是却经过近30年不断修改,直到1978年才将这篇小说和其他两个小故事《相见欢》、《浮花浪蕊》结集成《惘然记》出版。张爱玲在卷首语写道:“这个小故事曾经让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多年,在改写的过程中,丝毫也没有意识到三十年过去了,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发表历程 

据蔡登山的材料印证,张爱玲写作《色·戒》耗费了整整25年。1978年4月11日,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在《中国时报》的人间副刊发表。后来张爱玲在1988年皇冠出版的《续集》自序中说,《色·戒》是在1953年开始构思的。

1983年,皇冠版《惘然记》推出,张爱玲又在序中谈到《色·戒》、《相见欢》和《浮花浪蕊》:“这三个小故事都曾经使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改写这么些年,甚至只想到最初获得材料的惊喜,与改写的历程,一点都不觉得这其间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

因此《色·戒》在1953年开始构思,到1978年发表,其间历经了二十五个寒暑。而张爱玲提及“最初获得材料的惊喜”也就意味着小说确有原型存在。

背景故事

张爱玲还曾为《色·戒》打过笔仗?蔡登山告诉读者,事情就发生在小说发表后近半年后。1978年10月1日,作家张系国以“域外人”的笔名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了《不吃辣的怎么胡得出辣子?———评〈色·戒〉》,在文末这么说:“作家如果故意标新立异,特意发掘不道德的题材,也许反而会毁了自己。

至少我认为,歌颂汉奸的文学———即使是非常暧昧的歌颂———是绝对不值得写的。因为过去的生活背景,张爱玲女士在处理这类题材时,尤其应该特别小心谨慎,勿引人误会,以免成为盛名之瑕。”

一贯不太搭理批评的张爱玲,面对如此严厉的指责,终于在11月27日也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了《羊毛出在羊身上———谈〈色·戒〉》一文,予以强烈反驳。

这是张爱玲一生中唯一参与过的两次笔仗之一。“汉奸”之说,实在是张爱玲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蔡登山认为,张爱玲迟迟不愿发表《色·戒》,就是因为她曾因感情问题被舆论安上“女汉奸”的罪名,这使她对“汉奸”的指责极为敏感。“《色.戒》的敏感题材容易在敏感时刻成为敏感话题,所以她对小说一改再改,一拖再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色戒

张爱玲的《色戒》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真的有电影那样露骨吗?

《色戒》是1997年花城出版社出版出版的小说,作者张爱玲1950年创作,30年后才发表在她的这个子集《惘然记》中。作品主要描述1930年末,一位女知识青年,化身刺客,企图用美人计,刺杀汪精卫阵营中一位高级特务,双方在政治、权谋、性之间尔虞我诈的故事。

故事的背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太平洋战争发生前后的上海与香港(1939年—1942年),故事描述一名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服务的大学话剧团里的年轻女演员王佳芝,自甘充当诱饵,密谋暗杀一名特务头目。

张爱玲的《色戒》,前几年因为李安导演翻拍电影,再次火了一把。这样一个充满了戏剧元素又饱含张力的故事,确实很适合拍成电影。可是,也正是因为电影的拍摄,让我们在谈到《色戒》时,不再坦然自若,仿佛每次都在说一个充满了***忌意味的词语。

虽然李安曾在记者会上说,这里的“色”,不仅是指***,还是色相,而人生万象都可以归为色相。因此“色”其实是一个很广义的词,而非大家原先所想的与片中***场面相对应的狭隘的***之意。但是过度的***场面的拍摄和刻画,使得它成了一种“***忌”。

《色戒》从题材上看就是一次大胆创新地尝试, 女大学生卧底刺杀汉奸故事不罕见, 但是刻意放纵女主角的情感诉求, 甚至逾越道德的边界。 创新的情节很难被主流文化认同了。所以一经发表即被很多人痛批 “汉奸文学” ,甚至很多人联想到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这种创新确实需要过人的勇气。

文中王佳芝的背叛不能仅仅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居高临下地批判, 而是要深入了解其中曲衷,人性在历史上是先于社会道德存在的, 更多表现为一种集体无意识, 这种无意识的力量是巨大的, 可以向好处发展, 也可以坠落到罪恶的深渊, 关键看主体与环境如何引导, 试想若是佳芝的战友们能以一个更亲密更合作的态度关心她, 关注她的心理变化, 无论如何易先生是不能趁虚而入的。 因此, 当道德只剩下道德本身, 事实上它也就不存在了。

小说中几次写到她演戏的经过,就是明确这个理由:其实她根本是在当演戏,她在学生剧社是当家花旦,演一些慷慨激昂的爱国历史剧,在香港还公演过一次,上座居然不坏,下了台她兴奋得松弛不下来,大家吃了宵夜才散,她还不肯回去,与两个女同学乘双层电车游车河。

后来到上海重新牵上这根旧线,又安排与易先生太太接上了关系。某天牌桌上借机留下电话号码,知道易先生一定记下找藉口来找她的,饵已经下下去了,鱼早晚要上钩的。回到住处,觉得这次是“一次空前成功的演出,下了台还没下装,自己都觉得顾盼间光艳照人。”就在那天晚上“浴在舞台照明的余辉里,连梁闰生都不十分讨厌了。”于是“既然有牺牲的决心,就不能说不甘心便宜了他(梁润生)”,把处女之身献给了唯一有嫖/妓/性/经验的梁闰生。

后来直接说她现在的“业余特/务”生涯:现在也还是在台上卖命,不过没人知道,出不了名。

关于张爱玲色戒和张爱玲色戒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