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资讯
复介电常数 、复介电常数表达式
2023-04-11 00:02  浏览:33

岩石介电常数和电磁特性

在电场力的作用下,电介质的原子、离子或分子产生位移,形成电偶极子。电偶极子定向排列,形成电介质极化现象。用电极化强度(P)表征电介质的极化程度,用下式表示:

地球物理测井

式中:p为电偶极矩(p=ql,q为电荷的电荷量,l为正、负电荷间的距离);ΔV为电介质的体积。

上式表明,电极化强度为单位体积电介质中电偶极矩的代数和。电极化强度除与电介质的材料特性有关外,还与外加电场强度成正比,即

地球物理测井

式中:χ为电极化率;E为电场强度。

根据传导电流密度J=σE;位移电流密度的概念,可导出介电常数的表示式:

地球物理测井

上几式中:σ为电介质的电导率;E为电场强度;D为电位移矢量;ε、ε0、εr分别为电介质的介电常数、真空中的介电常数、相对介电常数;χ为电极化率,表征介质极化敏感程度的量纲一参数。

如果真空的介电常数为ε0,电介质的介电常数为ε,相对介电常数εr为

地球物理测井

一般而言,介电常数都是指相对介电常数,通常用ε表示。

在交变电磁场中,电介质的介电常数为一复数:

地球物理测井

式中:ε′为复介电常数实部;ε″为复介电常数虚部,电介质电损耗引起。

通常,复介电常数虚部用下式表示

地球物理测井

式中:σ/ω为传导电流引起的损耗,σ为电介质的电导率,ω为外加电场角频率;为介电损耗(原子、离子、分子发生位移极化由摩擦等引起的损耗);是损耗角正切,表示电介质中损耗的大小。

储层介电常数与孔隙度的大小及所含流体的成分有关,同时也受岩石颗粒大小、排列及结构、胶结物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常见岩石和流体的相对介电常数及传播时间如表1-4所示。由于石油、天然气的介电常数与地层水的介电常数有明显差别,当储层孔隙度达到一定数值时,含油、气岩石与含水岩石的介电常数也有明显差别,这就是介电测井的应用基础。

表1-4 常见岩石和流体的相对介电常数和传播时间

电介质极化由电子极化、原子(离子)极化、位移(转向)极化及界面极化引起。这几种极化的截止频率不同,同一电介质在不同的电场频率下的介电常数也会发生变化,即频散效应。如果外加电磁场的频率大于1019Hz,频率太高,不可能激发任何振动,故不会产生任何极化现象,对介电常数无贡献。当外加电磁场的频率为3×1014~3×1015 Hz,电介质中原子价电子的振动频率为1014~3×1015Hz,此时使原子核与电子云沿相反方向移动,形成电偶极子,产生电子极化。如果外加电磁场的频率为1012~3×1013Hz,晶体内的原子(或离子)或分子内的原子,振动频率也在此范围内。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这些原子或离子会产生相对位移,形成电偶极子,产生原子(离子)极化。当外加电磁场的频率为104~1011Hz,这时极性分子的固有电偶极子趋向于外加电磁场的方向,形成分子的转向极化。当外加电磁场的频率f<104Hz,这时空间电荷或两种介质界面上的电荷会随电场而变化,形成宏观电偶极子,产生界面(空间电荷)极化,图1-31 给出了极化的频段范围。

图1-31 电介质介电常数与频率的关系曲线

图1-32 砂岩(φ=15%)饱含淡水和盐水时ε′与频率的关系曲线

储层岩石介电常数的变化也遵循上述规律。但是,随着孔隙中所含流体成分不同,其变化程度也不同。图1-32是孔隙度为15%砂岩介电常数实部ε′与频率的关系曲线。可以看出,在湿空气条件下,岩石介电常数ε′随着频率的降低稍有增加,不超过10%;当孔隙中含有淡水时,随着频率的降低ε′增大。同样地,当孔隙中含有盐水时,介电常数ε′也按此规律变化,其绝对值增大。但应注意到,在f≥108 Hz,岩石中含淡水和盐水时的介电常数基本近似。也就是说,当频率很高时,地层水矿化度对介电常数的影响可忽略不计,这也是电磁波传播测井选用1.1 GHz工作频率的主要原因。同时也说明,在介电测井采用不同的工作频率时,必须考虑频散效应;否则会对解释结果带来不利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说明岩石介电常数与其孔隙度的关系,在实验室中对饱和水与饱和油的岩

图1-33 介电常数实部ε′与孔隙度φ的关系曲线(f=1200 MHz)

样进行了测量。图1-33是在工作频率为1200 MHz砂岩、石灰岩饱和淡水时介电常数ε′与孔隙度φ的关系。由于砂岩与石灰岩的骨架值不同,在同样孔隙度条件下其介电常数也不同。因此,介电测井解释时必须考虑岩石骨架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孔隙中100%饱含水时,ε′随着φ的增大而增大。实际上,介电常数的增加反映了岩石孔隙度中含水体积的增大。图1-34 是石灰岩在不同孔隙度时饱含淡水和原油时 ε′(f=1200 MHz)与孔隙度的关系曲线。当饱含油时,随着孔隙度增大,介电常数ε′下降,这是因为原油的介电常数为2~2.4,低于石灰岩骨架值引起的。同时表明,在同样孔隙度条件下,饱含水岩石与饱含油岩石之间的介电常数有差别;而且随着孔隙度的增大,介电常数的差别增大。因此,在孔隙度达到一定值时,可以根据介电常数来划分油、气、水层,这就是介电测井划分油气水层可靠的实验依据和解释基础。

图1-34 石灰岩饱和水(Sw=100%)和饱和油(So=100%)介电常数ε′与孔隙度φ的关系曲线

哪里可以做复介电常数检测,需要有CMA资质?

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可以做,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是国家法定计量技术机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专业从事测试与标准研究的科研事业单位。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具有地铁轨道过渡电阻、纵向电阻、排流网电阻、扣件绝缘电阻等杂散电流参数的CNAS,CMA检测资质,依据《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规程 CJJ 49-1992》,可以对外出具CNAS,CMA资质检测报告,对杂散电流防护施工进行验收检测,检测杂散电流泄露点,提出整改方案。

电磁波传播测井

(一)电磁波传播测井参数与介电参数之间的转换

电磁波传播测井测量的是传播时间tp1和幅度衰减Ac,需要把这两个参数转换为地层的介电常数实部ε′和虚部ε″,前面已导出:

图1-37 电磁波传播测井曲线

地球物理测井

式中:α为衰减常数,Np/m;β为相位常数,rad/m。

利用已知tp1=β/ω(ns·m,下同)的关系式,并把Ac的单位(dB/m,下同)转换为Np/m(1Np/m=8.686dB)即α=Ac/8.686,将得出的α和β 代入上述两个关系式中。对于工作频率为1.1 GHz的电磁波传播测井,可得出以下的关系式:

地球物理测井

可以利用ε″=σ/ωε0,将工作频率1.1 GHz代入,即可求得电磁波传播测井电导率σEPT(S·m-1):

地球物理测井

电磁波传播测井的衰减值(EATT)需作几何发散损耗校正才能得出Ac。因为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之间的距离很近,发出的电磁波不是一个平面波,在发射传播过程中就有衰减,这种衰减与衰减常数无关,只与波的传播方式有关,故称为几何发散损耗ASL。实验表明,用经验公式求得ASL(dB·m-1):

地球物理测井

EATT包含岩石的介电损耗和传播的几何发散损耗。后者与岩石的介电特性无关,作定量计算时,应将ASL去掉,校正后的EATT即为Ac:

地球物理测井

例如在空气中,tp1=3.33ns/m,可得出ASL≈51dB/m。表明在空气中即使没有介电损耗(σ=0),由于电磁波传播的几何发散损耗所引起的幅度衰减达51dB/m。

(二)岩石介电特性的频散效应

如前所述,由于岩石的介电特性与岩石的极化机理有关,同一块岩样在不同频率下测得的介电常数不同,为岩石介电特性的频散效应。对细砂岩样品(孔隙度φ=17.4%,渗透率=1.4×10-3μm2)进行全频带测量,作出介电常数实部ε′与频率f的关系曲线(图1-38),曲线1是干岩样,介电常数实部ε′不随频率变化,无频散现象。当岩样100%饱和水时,岩样的介电常数实部ε′随频率而变化,曲线2的变化可大致分为三段,当频率f<100 kHz,随着频率的增大,ε′急剧降低;频率f=100 kHz~400 MHz频带内,随着f的增大,ε′也降低,其变化较慢;当f>400 MHz时,ε′随着f的增大,ε′基本不变,变化特点可用下述多项式拟合:

地球物理测井

上述频散特性曲线表明,当使用工作频率不同的介电测井时,一定要考虑岩石介电特性的频散影响,否则可能引起错误的结论。对我国某油田的岩心样品进行测量的结果如图1-39所示。图中表明,频率f=25 MHz时,介电常数实部ε′与φSw近似为线性关系;另外对频率分别为60 MHz和200 MHz时,ε′与φSw之间也有密切的关系,可以通过拟合,得出以下经验公式:

地球物理测井

式中,y=ε′,x=φSw。

上述结果表明,对于同样岩样,即使在频率差别不是很大时,频散效应也很明显。因此,介电测井解释时,对不同测井频率应采用不同的解释方法。

(三)电磁波传播测井的解释方法

下述解决方法主要应用于工作频率为1.1 GHz的电磁波传播测井(EPT)。

在电磁波传播测井导电极板与地层之间隔以泥饼,通常泥饼的电导率较地层大,对电磁波幅度衰减有较明显的影响。为此,定量解释时要作泥饼校正。

1.tp0法

tp0称为电磁波的无损耗传播时间,相当于在无损耗介质(σ=0)中传播1 m所需时间。测井所遇到的地层多为有损耗介质,即地层的电导率不为零,电磁波传播测井测出的tp1相当于在有损耗介质中的传播时间。为此要从已测出的 tp1(ns· m-1)和衰减值 Ac(dB·m-1)求出tp0(ns·m-1)。

图1-38 细砂岩全频带频散特性曲线

图1-39 三种工作频率时介电常数实部ε′与φSw的关系曲线

对公式(1-93)两边乘以100/9,得出:

地球物理测井

当介质的电导率σ=0,电磁波的幅度衰减Ac为零。此时的传播时间为无损耗传播时间tp0,上式中的tp1即为tp0:

地球物理测井

由此得出:

地球物理测井

上式表明,有损耗介质传播时间tp1总是大于tp0。由tp1求tp0时,相当于对衰减影响进行校正。

利用混合介质的体积加权公式:

地球物理测井

令k=1/2,对含水岩石可写成以下公式:

地球物理测井

式中:ε′为岩石复介电常数实部;为水的复介电常数实部;φ为岩石孔隙度;εma为岩石骨架的介电常数(σ=0)。

上式两边乘以10/3得出:

地球物理测井

整理后,可得到电磁波测井孔隙度:

地球物理测井

式中:tpw0为水的无损耗传播时间,ns;tpma为岩石骨架的无损耗传播时间,ns。

当地层孔隙中全部为水饱和时,则φEPT=φT(总孔隙度)。如果地层孔隙中含有水和油时,φEPT只相当于水所占据的部分孔隙空间,而油所占的孔隙空间近似于岩石骨架的响应。因此,通过三孔隙度测井求得的地层总孔隙度φT,则可得出电磁波传播测井得出的冲洗带含水饱和度Sxo,E:

地球物理测井

地层岩性较纯,地层水的矿化度不太高时,应用上式效果较好。

水的无损耗传播时间tpw0可用下式求出:

地球物理测井

式中:T单位为℃。

岩石骨架的传播时间可查表得出,对于混合岩性可用体积加权公式得出。

2.复平均时间法(CAT)

根据混合介质的体积加权平均公式,可得出:

地球物理测井

式中:为地层的复介电常数;w为地层水的复介电常数;cl为岩石中泥质的复介电常数;εh为地层中油(气)的介电常数;εma为岩石骨架的介电常数。

由于地层、地层水和地层泥质具有复介电常数,上式可分为实数和虚数部分。实数部分为

地球物理测井

虚数部分为

地球物理测井

复传播常数k.可写成下式:

地球物理测井

由此导出复平均时间公式:

地球物理测井

式中:Aw为地层水的衰减值,Aw=200 ImAc为地层中泥质的衰减值,Ac=200 Im Vcl为地层中的泥质含量;tph为油气的无损耗传播时间;tpcl为泥质的无损传播时间。

通过三孔隙度测井得出地层孔隙度φ,并由相关公式得出Ac、Aw、Vcl和Acl等参数,通过(1-120)式即可求出地层含水饱和度Sxo,即Sxo,E,从而得出含油饱和度So。

3.复合时间平均法(HBS)

最初只用复介电常数的实部计算孔隙度。后来,提出用复介电常数,该式如下:

地球物理测井

式中:ε.为地层的复介电常数;ε.2为地层水的复介电常数;εma为岩石骨架的介电常数;L为去极化因子。

去极化因子L与岩石骨架的颗粒形状及分布状态有关,可按有关公式计算。根据实验结果,得出L的平均值约为0.40。

φHBS实际只反映地层水所占的那一部分孔隙空间,若用其他测井方法得出总孔隙度φT,则地层含水饱和度为

地球物理测井

求解上述公式较为复杂,有些地区应用时效果不佳;但作为一种解释模型,尚具一定理论意义。

(四)介电测井的解释方法

介电测井仪分为47 MHz深探测和200 MHz浅探测介电测井,是一种深浅组合方法,用以探测冲洗带和原状地层的含水饱和度。

在岩石物理实验室在工作频率为47 MHz和200 MHz的条件下对岩心样品,测量了介电常数ε′、电导率σ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曲线(图1-40)。图中表明,47 MHz得出的介电常数大于200 MHz的介电常数,而200 MHz得出的电导率大于47 MHz的电导率。根据实验测出的岩心数据,分别绘制了用47 MHz介电测井和200 MHz介电测井求φSw的解释图版,即双频介电测井解释图版(图1-41)。

图1-40 岩石介电常数ε′、电导率σ与含水饱和度Sw的关系曲线

图中的纵坐标为介电常数ε′,横坐标为电导率σ,图中的曲线号码为φSw,根据纵横坐标的交点即可求出φS。利用这套图版进行解释,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

图1-41 双频介电测井解释图版

复介电常数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复介电常数表达式、复介电常数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发表评论
0评